【now.com財經】零售市況疲弱,商界各出奇謀,譬如中環某業主近期斥鉅額數十億元,替旗下老牌商業項目進行翻新及擴建,並與10多間頂尖的奢侈品租戶合作,投資打造「品牌之家」多層式旗艦店,部分將成為其亞太區甚至全球最大門市,務求刺激消費意欲。
如此大肆翻新可說不惜工本,姑勿論投資額花費,由於工程需時長達兩至三年分階段落成,期間租金收入、項目人流必然減少;另一個「犧牲品」就是寫字樓方面,因為大廈的實際總樓面不變,所謂擴建其實是在減少原本辦公室,改裝為商場部分。
將來改裝後,大廈的零售用途面積就會超越寫字樓部分,扭轉整幢物業的規劃格局和性質,當然這樣做亦無可厚非,在商廈租金向下走的時候,業主自然希望靈活多變,多增添一些商舖舖位,特別是售賣時尚奢侈品、承租能力相對更高的知名牌子。
對大業主來說,為物業雲集世上最頂尖的名牌,是希望長遠多一分保障,但這個如意算盤最終能否敲響仍然有待驗證,事實上筆者留意到內地逐漸興起一個叫做「平替」的趨勢,即是市民大眾愈來愈願意使用相對價廉物美、但不影響品質的替代品。
究其原因是新一代年輕人心態已有明顯轉變,相比華麗堂皇的名牌衣服,或者過百年的深厚品牌歷史,他們其實更重視舒適自然的穿著感,以及簡約設計,換言之即是講究性價比,藉由運用自己的創意及配搭,將價格不高的單品穿得實用又體面。
因此現今世代之下,即使完全沒有實體店、只倚靠網絡商城或社交平台接單的網店,只要把節省下來的成本用作提升衣服質素設計,經過口碑流傳,都一樣可以透過網絡行銷打響名堂,讓生意有立足之地,而為這股趨勢煽風點火的還有經濟大環境。
畢竟現在經濟時勢不算好,影響人們收入,性價比高的選擇無疑更較具吸引力,坦白說這就與上述所說中環大業主的發展策略有點背道而馳了;究竟應該租用給貨品單價高昂、注重服務和顧客體驗的名牌,還是走大眾化路線、薄利多銷的量產商店?
這是今時今日不少商場業主正思考的問題,未來數年我們就會看得愈來愈清楚,究竟世界各地的消費模式怎樣改,此外在香港也有項關鍵因素左右我們決定,就是匯率變化,近年大家應該都留意到身邊總有朋友喜歡到外地,例如到日韓去買衫買鞋。
這些我們過往習慣本地消費的日常品,變成常常在海外選購,原因離不開港元匯率強勢,同一道理港元兌人民幣增強,北上消費持續便宜,這方面對香港市道的影響中短期內都會存在,業界能否因應「平替」概念提供適當銷售體驗,則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