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股票

    名稱 現價 升跌

    資料報價延遲十五分鐘

    加息週期下美股出現大幅調整 「風水輪流轉」 投資者可關注A股ETF

    【本地】 2022/01/27 09:56

    上周,隨著市場對美國聯儲局即將加息的預期愈演愈烈,美股全線下跌,其中納斯達克指數和標準普爾500指數便分別下跌7.6%和5.7%,雙雙創下自疫情爆發以來最大的單週跌幅。同時,滙豐研究亦一改長期以來建議投資者「增持」美股的立場,預期美聯儲在未來幾個月之內將會轉鷹加息,屆時美國的實質利率將會走高,並對美股構成壓力,因此滙豐(00005)在近日將美股的投資評級下調至「中性」,並轉而看好新興市場股票,尤其是內地A股,因為中國現時正處於「經濟增長和流動性週期完全不同的階段」——在大多數發達國家的央行陸續開始收緊貨幣政策以應對經濟過熱所帶來的通脹問題的時候,中國央行則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宣佈連續第二個月下調基準貸款利率,將1年期和5年期以上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分別下調10個和5個基點。

    此舉通過降低企業和民眾的貸款成本來鼓勵借貸和消費,從而創造出更為頻繁的經濟活動,並藉此刺激經濟增長,以達致提振經濟之效。滙豐認為,在美股因為加息週期而出現大幅調整之際,中國央行卻「反其道而行」進行減息,將會利好內地股市,因為在相關利好政策的帶動下,市場資金將會出現輪轉,從美國等正在醞釀加息的發達國家轉移至仍在減息進程當中的內地市場。因此,美中兩國央行政策的迴異,勢將促使內地A股成為環球資金的避風港。

    與此同時,同樣看好內地股市的還有高盛。近日,該行便發佈了最新的中國市場觀點,維持對中國離岸股市和A股的「超配」評級,並預計今年MSCI中國指數和滬深300指數分別將有30%和13%的回報。高盛認為,隨著中國市場逐步開放、改革態勢日漸強勁,A股市場對於海外投資者而言將更具投資價值,而海外投資者亦將更容易進入中國境內市場。

    回顧2021年,反映外資資金流向的北向資金全年淨流入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創下歷史新高。高盛認為,北向資金大舉流入,加上不少以全球為主題的海外公募基金正在加倉A股,可見中國市場對於海外投資者的吸引力正在持續增強。

    另一方面,部分散戶投資者也許會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前景和行業監管政策調整感到擔憂。

    就經濟發展前景而言,雖然2021年中國全年的GDP增長高達8.1%,但其實早在去年第四季,受到國內消費出乎預期地趨緩所拖累,中國的季度GDP增長已放緩至4%,加上市場普遍認為,在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繼續肆虐全球的陰霾下,中國在2022年第一季的經濟增長預期將會存在較大的下行壓力。不過,各位投資者亦無需過份擔心,因為高盛指出,從歷史經驗來看,GDP增長減速與股票回報之間其實關係不大。

    至於行業監管政策調整方面,中國政府對大型科企金融平台的監管、反壟斷監管,以及對教育行業的整頓等導致去年內地股市出現劇烈波動,投資者或會因而擔心類似情況將在今年持續,為A股後市增添不確定性。對此,高盛則認為,從政策強度而言,行業監管政策的重大調整階段已經過去,因此投資者無需過份擔心。同時,高盛並看好互聯網零售和媒體等板塊的A股估值恢復前景,而鑒於去年的行業監管政策導致這些企業的盈利大幅下調超過40%,所以相關A股的估值和股價在今年的上升空間極大,值得投資者多加留意。

    展望疫情的後續發展,高盛預計在今年底前,中國政府將會一直嚴格執行「動態清零」政策,意味著消費品股的復甦之路將會甚為崎嶇,但是投資者亦不用灰心,因為其他領域,如製藥、食品和零售、耐用品、通信設備和物流等仍存在大量投資和交易機會。同時,高盛將繼續看好50隻「共同富裕」概念股,包括隆基股份(601012)、中國中免(601888)和立訊精密(002475)在內等多隻A股行業龍頭。

    同樣看好A股前景的各位可以關注多隻在港上市的A股ETF。與正股和基金相比,ETF入場費低廉,讓投資者只需動用較少資金,便能夠「一次過」買入同一指數中的全部股票,特別適合看好整個市場或行業,而非單一公司股票的投資者。有意買入A股ETF的投資者,可考慮華夏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ETF(02839),在2021年12月上市,行業配置均衡,囊括50隻A股行業龍頭,現時的資產規模為13.7億港元,是去年全港首發規模最大的一隻ETF。而最重要的是,該ETF的管理費低至每年0.3%,為同類產品中最低。 至於華夏滬深300指數ETF(03188)亦同為A股ETF,在2012年7月上市,由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市值最大、流動性最好的300隻A股組成,現時的資產規模超過200億港元,是全球離岸最大規模的A股ETF,亦是全港五大最活躍ETF之一。自成立以來,該ETF已錄得高達127%的總回報,年度回報超過9%。

    想睇更多財經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