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股票

    名稱 現價 升跌

    資料報價延遲十五分鐘

    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溫 「有升有息」可選香港銀行股ETF

    【本地】 2022/01/12 11:44

    上周三(1月5日),美國聯儲局公布了在去年12月14至15日期間舉行的政策會議記錄。內容顯示,聯儲局委員普遍認為,美國勞動力市場已逐步復甦至疫情前的水平,加上通脹高企的情況已持續多時,因此聯儲局需要比原先預期更早開始加息,並同時加快縮減資產購買規模,以遏制高通脹繼續蔓延。

    在政策會議記錄公佈後,美國勞工部亦於上周五(7日)發布最新的非農就業數據,其中12月美國失業率從11月的4.2%下降至3.9%,低於市場預期的4.1%;而僱員平均時薪則環比上升0.6%,顯著高於市場預期的0.3%。回顧過去的就業數據,在2019年12月,亦即是疫情剛爆發的時候,美國的整體失業率為3.6%;而在2020年4月,美國疫情進入第一波感染高峰時,美國失業率則曾升至14.7%,創下自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的最高紀錄。因此,自疫情爆發以來,3.9%的失業率其實屬於相當低的水平,加上薪金水平升幅遠超預期,以致市場上有不少意見認為,美國經濟已接近充分就業,所以就業崗位繼續增加的潛力已相對有限。換句話說,美國的就業市場已恢復至接近疫情前的水平─這與第一段裡美聯儲政策會議上的主流觀點相互呼應。

    在疫情爆發初期,美聯儲通過減息降低銀行的借貸成本,從而鼓勵銀行降低自己的利率。在低利率環境下,企業和消費者會發現儲蓄和貸款的利息都較低。因此,借貸和消費會由於借貸成本下降而變得較具吸引力,而儲蓄則會因為儲蓄回報下降而變得不甚吸引。在這情況下,企業和消費者會變得更為熱衷於借貸和消費,從而創造出更為頻繁的經濟活動,並藉此刺激經濟增長,以彌補新冠疫情為環球市場所帶來的經濟損失。

    可是,隨著借貸和消費等活動變得日益頻繁,貨幣供應將會不斷擴大,同時消費活動亦將帶動商品需求增加,兩者將會產生協同效應,共同導致商品價格上漲,最終帶動通脹上升。這情況便是人們常說的「經濟過熱」。因此,美聯儲減息其實會為日後通脹飆升埋下伏線。有見及此,當減息的誘因不再存在的時候,美聯儲便會開始加息,以避免通脹情況繼續惡化。

    由於減息的目的是提振經濟,而就業市場表現是判斷經濟前景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當就業市場回暖時,美聯儲便會失去了其中一個繼續減息的重要誘因,而我們亦可以就此推測,美聯儲加息的預期正在逐漸升溫。

    隨著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溫,銀行股近期表現強勁,因為市場憧憬在加息環境下,資金成本上升將會帶動息差擴闊,而銀行的貸款利息收入亦將隨之增加,並從而提高銀行的盈利能力。正因如此,近日港股各大銀行股愈升愈有,其中滙豐控股(00005)股價在昨日(11日)便以高位收市,收報51.95元,一舉創下52周新高,而美國銀行更看好滙控股價有望在短期內上望58元,加上其他大型銀行股如渣打銀行(02888)、中銀香港(02388)和恒生銀行(00011)的股價在上周均錄得6%至10%不等的升幅,更是反映「銀行股近期表現強勁」的看法確實所言非虛,各位可以多加留意各大銀行股的最新股價走勢,尋找低位入市良機。

    不過,銀行股本身種類繁多,既有建設銀行(00939)、招商銀行(03968)、農業銀行(01288)等內銀股,又有本地銀行股如上述的滙豐、渣打、恒生等,那麼投資者究竟應該如何選擇呢?

    談到選股,金融市場從來都是變幻莫測,因為現實世界中的複雜程度之高,並非投資分析方法或財務模型所能夠準確描述的。因此,即使是最出色的投資者,亦難以保證每次投資都能獲利而回。而對於一般散戶而言,做到合理地分散風險,才是長久穩定的獲利之道。不過,各位朋友可能會想問:「究竟怎樣分散風險才算是『合理』呢?」

    以上述的港股銀行股為例,我們可以對此作進一步的說明。港股銀行股在近期之所以表現強勁,主要原因是受惠於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溫帶動市場預計銀行未來貸款利息收入將會上升所致。因此,加息相關的利好消息所帶動的是整個銀行業板塊,而不是任意一隻單一的銀行股。

    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應該做的是均衡地投資於多隻不同的銀行股,以便能夠在盡攬銀行業板塊股價升勢的同時,又可以做到分散單一股票的個股風險。同樣看好而又想同時投資於多隻銀行股的各位,可以選擇銀行股ETF。華夏香港銀行股ETF(03143)其實早於2014年上市,是全港唯一一隻以銀行股為主題的ETF,投資組合囊括多達17隻在港交所上市的本地銀行股和內銀股,每年派息兩次,股息率大約4.5厘,過去一週已升了6%,屬「有升有息」之選。

    想睇更多財經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