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股票

    名稱 現價 升跌

    資料報價延遲十五分鐘

    【何車評股】金沙PE見歷史新低 麥格理睇升9成

    【分析】 2025/04/15 10:28

    【now.com財經】《Follow Up》金沙中國(01928)昨日(4月14日)價13.42元,今年以來大挫36%,是恒指(今年升7%)最大跌幅成分股,其他5隻濠賭股跌幅4%至20%,平均只跌13%。公司2024財年(12月年結)盈利大增51%後,彭博綜合券商預測今年多賺21%,PE 11.3倍,是上市以來最低水平(對上一次最低是2015年中的11.4倍,當時股價30元)。

    金沙現價13.42元,Follow Up設目標21元,潛在升幅56%。星展(上周)睇26.6元,較現價高98%;麥格理(上周)睇25.6元,較現價高91%。

    ---

    上周四(10日)於4.67元薦買京東方精電(00710),昨日(14日)收報5.25元,3日累計升12%。薦前,京東手上現金值=股價92%,股價升後昨日現金值=股價81%。目標重溫:8元。

    百融雲現金=公司市值126%

    AI雲服務商百融雲(6608,市值32億元)持現金值比例,較京東方精電更高。百融雲3月26日公布業績,遇上特朗普發癲引發股災,兩個多星期内股價大挫28%,由9.54元挫至昨價6.85元,每股現金值=股價126%,趁低吸納。

    百融雲績後,大摩出爐報告睇13元,華泰證券出爐報告睇13.1元。

    一,百融雲利用生成式Al與決策式Al、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為金融行業提供AI雲服務,是中國最大獨立數據分析解決方案供應商。2021年3月上市,IPO價31.8元,現價6.55元,潛水8成。當年上市發售1.238億股,集資39.3億元,如今公司市值32億元,較當年招股集資之數還要低。

    二,百融雲上市後翌年,即開始有盈利,5年業績紀錄如下:

    • 2025財年:盈利預測3.46億元人民幣;

    • 2024財年:盈利2.66億元人民幣;

    • 2023財年:盈利3.40億元人民幣;

    • 2022財年:盈利2.40億元人民幣;

    • 2021財年:虧損36.93億元人民幣。

    PB 僅0.64倍

    三,2024財年(12月年結),百融雲營收29.29億元人民幣,增長9.3 %;股東應佔盈利2.66億元人民幣,倒退22%。分上下半年比較,上半年盈利按年跌32%,下半年盈利按年只跌7%,趨勢良好。

    彭博綜合券商預測,百融雲2025財年賺3.46億元人民幣(EPS 0.67元人民幣),回增30%%,預測PE 9.6倍、PB 0.64倍,在同類「雲」股中,吸引力最大。以下是同業比拼(全部公司年結皆為2025年12月):

    • 百融雲(市值32億元):PE 9.6倍、PB 0.64倍;

    • 浪潮(00596)(市值 74億元):PE 13.4倍、PB 2.4倍;

    • 金山軟件(03888)(市值499億元):PE 24.1倍、PB 1.72倍;

    • 有贊科技(08083)(市值29元):PE 84倍、PB 2.8倍;

    • 金蝶國際(00268)(市值438億元):PE 259倍、PB 4.95倍;

    • 明源雲(00909)(市值55億元):負PE、PB 1.07倍;

    • 微盟(02013)(市值60元):負PE、PB 2.67倍;

    • 商湯(00020)(市值544億元):負PE、PB 2.35倍;

    • 金山雲(03896)(市值277億元):負PE、PB 4.71倍。

    四,彭博智庫最新報告,預計全球生成AI市場規模,到2032年將擴大至1.3萬億美元,較2022的400億美元暴增324倍,十年間複合年增率高達42%。

    五,去年,百融雲回購2,549萬股(佔發行股數0.9% ),動用資金2.38億元,均價9.34元,較現價高出36%。手上現金多,估計仍會繼續回購。

    股價升6成 核 心業務PE仍僅2倍

    六,去年底,百融雲持有淨現金及現金等價物38億元人民幣(40.3億港元),較公司市值32億元高出26%。每股現金值8.64港元=股價126%。將公司市值減去手上現金,將今年預測盈利減去估計的利息收入,計算「核心業務」PE,無從計算。且假設股價升至11元,公司市值回增至44.5億元(較現金值高出1成),「核心業務」PE 仍不過1.5至2倍之間。

    百融雲今年2月中最高12.58元,現價6.85元,跌去4成半,投機買入,目標11元,潛在升幅61%。華泰證券(4月)睇13.1元,大摩(3月)睇13元。

    免責聲明:本專頁的內容只供參考,投資者應依照自身風險屬性及判斷,作出投資決策並自負損益,任何損益概與本專頁無涉。